据乌克兰“浪潮”网2月6日报道,最近8年来,乌克兰一直在积极推动武器装备的出口供应,特别重视伊拉克、泰国和中国市场,中乌军贸总额已高达15亿美元。乌方期望在2013年前对华军事产品出口规模进一步增加,达到12亿美元。这样一样,在今后几年内,中国应将成为乌克兰头号军事技术合作伙伴。
中国军情 国际军情 军事新闻 世界军事 军情观察
乌媒称,为整合国内所有武器生产商和贸易商,提高军工企业生产效率,参与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乌克兰政府2010年秋成立了乌国防工业集团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萨拉马京不久前在总结2011年业绩时指出,去年集团旗下的乌克兰特种出口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收入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乌特种出口公司曾是唯一有权签署武器外销合同的垄断公司,后来逐渐向一些子公司下放武器出口权力,如乌克兰“进步”、国有机械、国防服务、特种装备出口、工业国防出口等公司。但是在乌国防工业领域失去统一协调中心之后,武器出口效率急剧下降。根据乌克兰军事和安全政策中心的数据,去年乌国防工业体系内的企业多达161家,其中工业政策部企业76家,国防部企业44家,国资基金会企业14家,国家航天局企业13家,乌特种出口公司企业6家,国家特种通信和信息保密局企业4家,国家安全局企业3家,内务部企业1家。结果出现了非常矛盾的局面,苏联时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营销模拟长时间并存,导致生产和经营混乱。乌国防工业集团的成立,解决了上述问题,整合了乌国防领域所有资源,保证军工企业安心研发和生产,不必再操心产品外销问题。
乌媒称,加强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也是乌克兰推动武器出口的重点任务。2010年乌总理阿扎罗夫和总统亚努科维奇总统曾先后访华。当年8月,两国签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议定书,决定大力扩大双边合作。乌方非常重视对华军售前景,希望能在2013年前,也就是说,在3年之内,使对华军事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从而使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乌克兰头号军事技术合作伙伴。而在此前的8年间,中乌军事贸易总额为15亿美元。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所有政治条件都已具备,但是乌克兰国防工业在半年之后,却不知为何并不急于展示与中国达成的十多亿美元合同。现在公众所知的中乌军事技术合作项目主要是“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和航空发动机供应合同,其余合同情况不详。
中国军情 国际军情 军事新闻 世界军事 军情观察
中国军情 国际军情 军事新闻 世界军事 军情观察
乌媒称,为整合国内所有武器生产商和贸易商,提高军工企业生产效率,参与对外军事技术合作,乌克兰政府2010年秋成立了乌国防工业集团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萨拉马京不久前在总结2011年业绩时指出,去年集团旗下的乌克兰特种出口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收入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乌特种出口公司曾是唯一有权签署武器外销合同的垄断公司,后来逐渐向一些子公司下放武器出口权力,如乌克兰“进步”、国有机械、国防服务、特种装备出口、工业国防出口等公司。但是在乌国防工业领域失去统一协调中心之后,武器出口效率急剧下降。根据乌克兰军事和安全政策中心的数据,去年乌国防工业体系内的企业多达161家,其中工业政策部企业76家,国防部企业44家,国资基金会企业14家,国家航天局企业13家,乌特种出口公司企业6家,国家特种通信和信息保密局企业4家,国家安全局企业3家,内务部企业1家。结果出现了非常矛盾的局面,苏联时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营销模拟长时间并存,导致生产和经营混乱。乌国防工业集团的成立,解决了上述问题,整合了乌国防领域所有资源,保证军工企业安心研发和生产,不必再操心产品外销问题。
乌媒称,加强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也是乌克兰推动武器出口的重点任务。2010年乌总理阿扎罗夫和总统亚努科维奇总统曾先后访华。当年8月,两国签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议定书,决定大力扩大双边合作。乌方非常重视对华军售前景,希望能在2013年前,也就是说,在3年之内,使对华军事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从而使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乌克兰头号军事技术合作伙伴。而在此前的8年间,中乌军事贸易总额为15亿美元。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所有政治条件都已具备,但是乌克兰国防工业在半年之后,却不知为何并不急于展示与中国达成的十多亿美元合同。现在公众所知的中乌军事技术合作项目主要是“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舰和航空发动机供应合同,其余合同情况不详。
中国军情 国际军情 军事新闻 世界军事 军情观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