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定于4月13日会见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及德国(“P5+1”)的代表,以决定伊朗核计划的命运。如果会谈失败、对伊朗发起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升高,我们也不该大吃一惊。为阻止某国取得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过去10年间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2003年入侵伊拉克拉开了首场“”的序幕。美国政府向国会和安理会明确表示,这场战争目的是摧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储存和生产设施。当然,事实证明这样的库存或设施并不存在,这场血腥的战争根本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中国军情 国际军情 军事新闻 世界军事 军情观察
这次经历显示出以武力作为裁军工具最严重的缺陷之一。发动袭击的时点必须无懈可击,必须选择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进入实施阶段之后、生产出武器之前。如果时点过早,或者像伊拉克那样根本没有武器计划,就会导致人们白白丧命。可如果武器已经生产完毕,袭击可能会促成其实际应用及入侵方的反应用,从而导致双向核战争。
现在针对伊朗的裁军战争正逐渐迫近。这次的情报又最多只能算是模糊不清。很多人都在谈论不能越过“红线”——— 也就是伊朗可能采取的将核燃料计划演变为核弹计划的技术或其他措施。但所谓红线究竟是指什么?伊朗核设施进一步扩散算不算?报道伊朗政府中某人“决策”发展核武器算不算?
伊朗危机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实现持久裁军的军事行动也必须持久,开始时必须有政权更迭,之后还要有长期占领。不过当奥巴马总统说伊朗“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摆在桌面上”的时候,占领显然不在其中。美国公众已经对占领中东国家失去兴趣,这意味着空中打击是唯一选择,但仅靠空中打击只能在一两年内对伊朗核计划起到遏制作用。
空袭最可能产生的效果是刺激伊朗,不管它原来有没有想研发核武器,都会破釜沉舟地竭力实现这一目标。其他中东国家会不会群起跟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