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粟裕生平介绍 粟裕简介,粟裕资料,粟裕事迹,粟裕评价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兄弟姐妹五人,排行第三。1913年粟裕在家里的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开始接受新学教育。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是学潮领导者、共产党员腾代远的师弟,参加校内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读书会活动和学生运动,逐渐建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信念。[2]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粟裕简介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赣南三整中任连党代表。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工作多次调整,时而任连党代表,时而任连长,都是为加强政治工作的需要。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之时发起攻击,突破敌军防线。留下六人坚守山顶,仅带三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个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29年后,粟裕资料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参予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留下残疾。
  1930年2月底―3月初,粟裕事迹在富田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直留在颅内未取出。6月,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在长汀整编,组成红一军团。任整编后的红十二军第五支队队长。8月 奉命率部向湖南进军。月底参加第二次围攻长沙的战斗。12月 任红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月底改任六十四师师长。参加创建和坚持中央苏区的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亲自带头冲锋,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歼灭张辉瓒师。后率部参加歼灭谭道源师的战斗。
  1931年4月―5月,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与师政委高自立奉命率红64师配合黄公略红三军等部参加板坑战斗[3]。6月六十四师改为红四军第十三师,仍任师长。粟裕评价
  7月―9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1月 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调红军学校任学员连连长。
  1932年2月,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3年2月,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作战。3月中旬,率部参加东陂、草台冈两次战役,胜利完成伪装主力、创造战机任务,朱德称两次战役是“红军战术上最好的战例”。5月,在硝石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左臂留下残疾。10月―11月 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